
2010年7月22日蘋果日報-副刊-美食ㄔㄔ看影音版按此
淡水八里單車道旁的芭達桑,是專門提供原住民美食的餐廳,除了能享受到大口吃肉的暢快,還有精緻化的各式山菜野味,而寬敞的空間以大量原木構成,用餐氣氛相當舒適。報導╱賴佳昀 攝影╱吳朝奎
芭達桑的前身是打鹿岸原住民餐廳,當時賣的口味相當道地,甚至還有老鼠肉,當初是股東之一的芭達桑總經理尤麗說:「沒有改良過的原住民菜色,平地人吃不來。」因此餐廳更名為芭達桑,她還找來擅長粵菜的主廚張克勤,將細膩的料理手法結合原住民食材。
像是剝皮辣椒鹿肉,主廚張克勤將鹿肉以木瓜酵素、老抽與玉米粉醃20分鐘,讓肉質軟化,再過油炒香,搭配花蓮秀林鄉部落媽媽製作的剝皮辣椒,微辣不死鹹,讓鹿肉吃起來充滿野味卻不腥。
噴香桶仔雞 原汁原味
至於很受歡迎的桶仔雞,選用的是當日宰殺的放山雞,每隻重約3斤半,加鹽和米酒醃入味,再放入桶中以木炭燒烤45分鐘。主廚張克勤說:「我們訂做加厚的不鏽鋼桶來烤雞,這樣雞肉才會均勻受熱。」而燒烤過程中,雞肉所釋出的原汁與雞油,全都流到桶底的小盆中,當服務人員幫忙拆解雞肉後,會再淋上部分原汁,讓烤雞吃起來更油潤順口。
小羔羊腿 賣相討喜
至於足足有5斤重的羔羊腿,1份足以供7、8人享用,主廚張克勤說:「原本羶味就不重,以滾水燙過後,用炭火燒烤外皮除毛,再以花椒、南薑、茴香、八角、桂皮、月桂葉、丁香、羅漢果等13種中藥材醃浸3小時。」燒烤時刷上以麥芽糖和醬油調成的醬汁,讓細嫩的羊肉入口時,除了肉味,更增添了類似日式照燒醬的甜味。
芭達桑除了供應原住民風味菜餚,外場服務人員也百分之百是原住民,每天晚上18:30到20:30,還有原住民歌手駐唱,而周六、日與例假日,由外場服務人員組成的舞蹈團,也會表演原住民歌舞,並邀現場客人共舞。有吃、有聽、又有看,來這裡用餐頗能感受到原住民開朗的氣氛。
原住民米食
喜慶米食 風味獨特
吉拿富與阿拜是卑南族、魯凱族、排灣族在豐年祭或結婚殺豬等歡慶時刻會吃的米食,外形有點類似粽子。最特別的是部落媽媽在月桃粽葉裡頭,放了一片假酸漿樹幼葉,原住民稱之為拉筆鹿(lhabulu),味道非常清香。吉拿富包的是小米,阿拜則是用糯米,中間都夾入了以魯凱族香料楠木粉所炒香的豬肉丁,品嘗時不需沾醬就很夠味。
而雷貢糕是原住民口味的蘿蔔糕,用的是台東阿美族所製作的飛魚乾,切丁後加香菇炒香,混合蘿蔔絲與在來米米漿製成蘿蔔糕,飛魚的鹹鮮頗能凸顯蘿蔔的清甜。
客人說話
野菜野味最合胃口
以前住花蓮時經常有山產可吃,搬到台北後,我平均每個月會到芭達桑1、2次。我很喜歡他們的桶仔雞,肉很嫩又香,不澀不柴,我都已經快要80歲了,都還能咬得動,口味真的不錯。 /潘七成
台北縣八里鄉觀海大道111號
(02)2610-5300
10:00~22:00
周六、日至23:00
無休 V、M、J、AE
附停車場